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正文

西北大学新传常考的“媒介环境学派”该怎么答?



备考中,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明确目标院校真题的考查趋势,才能把握好专业课学习的重心和方向。

现阶段除了专业课的背诵、专题热点的学习外,大家也要通过研究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考研命题趋势和规律,锁定最有效的复习内容,并精准计算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做好规划,严格执行。

学研“西大新传考研真题解析”栏目为大家详解西北大学新传考研历年真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知识点,为大家提供最强的专业课学习干货。


今日题目

今天的题目是:简述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性学者及观点。

关于媒介环境学派的相关知识在参考书《传播学教程》中并没有给出一个非常系统的内容,但是近年来西北大学新传考研对其考察却很多,像这种题目就很容易拉开差距,学研在这里都给大家整理好啦,直接拿去背诵!


真题重现



2021年440简答题:简述媒介环境学派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2020年440论述题:英尼斯媒介偏向论是什么?互联网是什么偏向的媒介?
2020年440简答题:简述麦克卢汉媒介四定律。
2017年名词解释:梅罗维茨


媒介环境学派



媒介环境学由尼尔·波兹曼创建,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美萌芽,在70年代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传播学派。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立的第三学派。

该理论学派从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出发,研究媒介在社会中的作用。媒介环境学这个术语由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创造,但他并没有公开使用。1968年,尼尔·波兹曼首次公开使用这个术语。

主要代表人物为麦克卢汉、英尼斯、波兹曼、莱文森 等人。媒介环境学以人、技术和文化的三角关系为研究重点,以泛环境论著称,主要旨趣在传媒对人和社会心理的长效影响。这个学派的崛起矫正了经验学派独 霸、批判学派式微的局面,为传播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

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即是环境”“环境即是媒介”,它包含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命题:

1.假定传播媒介在将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地方时并不是中性、透明或无价值的渠道。相反,媒介的内在物质结构和符号结构 在塑造什么信息被编码、传输和怎样被编码、传输以及怎么被解码的过程中扮演着解释和塑造性的角色。

2.媒介具有偏向性:由于不同的符号形态编译出不同的信息,而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符号形态,所以它们便具有不同的理性或知识和感性偏倚。

3.媒介环境学主要典范的关注点,是技术和文化的关系。


代表人物及理论



一、英尼斯

代表作:《传播的偏倚》、《帝国与传播》 
代表理论:媒介偏倚论

加拿大经济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多伦多派鼻祖,他的媒介理论:一切文明都有赖于对空间领域和时间跨度的控制,与之相关的是传播媒介的时空倾向性,因而文明的兴衰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英尼斯是麦克卢汉的老师,亦是对媒介环境学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

01

主要理论

媒介偏向论由英尼斯在《帝国与传播》、《传播的偏倚》两书中提出,他认为文明的兴起、衰落和占支配地位的传播媒介息息相关。媒介可分为媒介时间的偏倚和空间的偏倚。

前者是质地较重、耐久性较强的媒介,例如:粘土、石头、羊皮纸等,较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得到较长时间的保存;后者是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白报纸等,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因此,任何传播媒介都具有其中之一的特性或两者兼具。

02

贡献

(1)从经济史学和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媒介的社会作用,解释媒介技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把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媒介技术作为划分文明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
(2)将媒介研究同文化研究结合,对媒介技术对作用提出批判,抨击知识的机械化倾向;
(3)开拓了媒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研究的新领域。

03

评价

(1)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人类社会传播发展史
(2)对科技理性的持怀疑和批判态度
(3)宏观和整体的考察媒介方式
(4)受科技决定论因果模式影响


二、麦克卢汉


代表作:《理解媒介》、《机器新娘》、《古登堡群英》
代表理论:媒介即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热媒介与冷媒介、地球村、内爆、媒介定律

麦克卢汉是20世纪6、70年代国际传播学界最知名、争议最大的学者,开创多伦多学派的研究传统,成为媒介生态学理论的先驱。

01

代表理论


(1)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2)媒介即人的延伸 

媒介具有有机体的性质,是人体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一切媒介都是人的肢体部分向公共领域的延伸。更重要的是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都会影响整个心灵与社会。

(3)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是能够“高清晰度”延伸人体某感官的媒介,提供充分、完善的讯息, 受众参与程度低,如照片、广播、电影。冷媒介提供给受众的讯息不充分,需要受众予以补充、联想,受众参与度高,如漫画、电话、电视。冷热媒介提出了媒介与受众的关系问题,是未来的媒介互动性研究的先声,但在当时,此类划分十分牵强。

(4)地球村

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麦克卢汉首创了“地球村”一词,他认为传播革命改变了人们的感官尺度,电子媒介的高速传播压缩了广袤的空间,消除了人类视觉和听觉的限制,使世界逐步变小,最终变成一个村庄。口语媒介对应的是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对应的是脱离部落化社会;而电子媒介对应的是重新部落化 社会即地球村。

(5)内爆

部落化时代,通过全球媒介,远方和本地的距离正在消失,时空急剧压缩, 通过电子媒介,人们可以看到模拟出来的真实场景而非有距离感的文字,真实和虚拟的距离逐渐模糊,从而产生“内爆”现象。 

(6)媒介四项定律 

麦克卢汉提出了四大定律,分别是:提升、过时、复活、逆转。

提升意味着媒介使我们的身体得到延伸,使人类的活动能力与认识能力得到 提高。过时意味着新媒介的出现,会使某些旧媒介和人类的行为方式被淘汰 复活意味着过时的东西又会以新的形式出现,就像时尚潮流一样,旧的元素还会再循环。逆转意味着物极必反,当新的形式被推向潜能的极限后,原有的特征就会发 生逆转。总体而言,媒介四定律是一个循环的模型,它更关注媒介自身的发展规律。

02

评价


意义:麦克卢汉扩大了媒介概念,将媒介置于广阔社会和历史情境,他的媒介分析有高度和纵深品质,认识角度和方式开拓了媒介研究的眼界和范围,同时,他关于地球村的预言符合当前世界发展趋势。

局限:
①唯技术决定论,忽略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②忽视媒介具体内容,冷热媒介划分牵强,③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在解释人类行为上比较片面,分析的客观性科学性实证性不足。


三、尼尔·波兹曼


代表作:媒介批评三部曲——《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技术垄断》 
代表理论:媒介即隐喻、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

尼尔·波兹曼是媒介环境学派的关键人物,他一手绘制了学派的理论框架和蓝图。认为技术并非是中性的,它有自身的内在倾向性,同时也提出了“媒介即隐喻”“媒介认识论”的重要观点。

尼尔·波兹曼认为,在电子时代,媒介逐渐成为信息的主宰,并由此塑造了一个娱乐化的光怪陆离的世界,最终人们娱乐至死。虽然深受麦克卢汉思想的影响,但不同于麦克卢汉的乐观,尼尔·波兹曼对电子媒介持批判和怀疑态度。

(1)媒介即隐喻 

波兹曼认为,媒介并非单纯的信息载体,而是一种隐喻,以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世界,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特定形式的媒介偏好某种特殊的内容,最终塑造了整个文化的特征。

波兹曼的媒介即隐喻指出了媒介的强大暗示能力,能够影响现实世界乃至重构现实世界;同时,其视角从媒介本身延伸至了媒介的文化意义、媒介与社会的关系等。 

(2)童年的消逝 

童年意味着儿童经历长时间的学习与训练达到成人等级的过程,但是电视的发明搅乱了童年的产生并得到培育的信息环境。

(3)娱乐至死 

波兹曼认为电视的思维方式和印刷术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电视对话会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碎;严肃的电视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相矛盾的,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那就是娱乐的声音。

而正是电视这种娱乐的声音,使波兹曼对电视的传播行为表现出了极大地担忧。道貌岸然的政治广告、利欲熏心的商业运作, 所有这些都是令波兹曼头痛不已的。当一切都趋向娱乐时,这一切也就变成了娱乐,只剩下娱乐。


四、保罗莱文森

代表作:《数字麦克卢汉》、《新新媒介》 
代表理论:媒介的人性化趋势理论、补救性媒介理论

保罗·莱文森是北美媒介环境学派的第三代代表人物,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后麦克卢汉第一人。补救性媒介理论、媒介进化三阶段理论和媒介人性化趋势理论是保罗·莱文森媒介进化理论谱系的三大理论支柱,都是考察媒介技术进化过程和媒介技术与人及人类文明的关系。

(1)媒介的人性化趋势理论 

从“人性”的角度阐释媒介如何沿着符合人性的要求进化,从而提出人性化趋势的媒介进化理论。“人性化趋势”是莱文森在《人类历程回放》中首次创造的词语,用来描述媒介技术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越来越符合人类需求和便于人类使用它进行信息交流的倾向。

媒介的人性化内涵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性化即媒介的自然化,媒介获取外界信息必然具有真实的一面,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界特性保持一致;二是媒介符合人类在信息交流中感官平衡的需求。

(2)补救性媒介理论 

任何媒介和知识都是有缺陷的, 不完美是它们固有的特性,不过,媒介是人类理性的选择, 媒介的发展都可以补救那些人失去的生理需要。

媒介进化过程正是人类控制媒介, 不断补救媒介缺陷和修补媒介带给人类负作用, 使媒介朝向更有利于人类生理特性和生活需求的人性化方向发展的过程。新旧媒介更替遵循“媒介竞人选择, 适人择者生存”的原则。媒介补救的类型有:媒介间的补救和媒介自身的补救。


五、梅罗维茨

代表作:《消失的地域》 
代表理论:媒介情境论 

媒介情境论:梅罗维茨在其著作《消逝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创造性地将欧文·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相结合,提出“媒介情景”理论。

他指出由于电子媒介的介入,要做到对后台区域的信息进行隔离甚至封锁已经不可能,所以人们会选择一种“中区”的行为方式,即把前台区域和后台区域进行较大程度的融合,从而形成统一的形象,以此弥补因权威失落而带来的落差。而当下的电子媒介也使得在情景中出现了“公共情景”合并“私人情景”的现象。

该理论将媒介研究与社会环境有机结合,动态地分析了情境与行为的关系,强调媒介引起新情境,行为要适应新的情境,具有独创性。


六、詹姆斯·凯瑞

传播的仪式观:传播的仪式观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新闻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把“仪式”作为传播的隐喻,将传播视为文化,是一种维系社会存在的纽带,传播不是表面上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维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仪式性活动。

这一理论打破了当时西方学界的主流传播学观念:传递观,从新的角度思考传播行为,传播的仪式观为传播学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和方向。仪式观的提出可以说是美国传播学研究方向的里程碑,为逐渐内卷式的经验传播研究开辟了新思路。传播学的研究视野大大拓展。 

凯瑞认为,“对从人类学角度来看传播的人来说,传播是仪式和神话;对从文学批评和历史角度涉及传播的人来说,传播是艺术和文学。”传播的仪式观注重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是价值的探讨与构建,其核心是“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





 详情点击图片查看:










学研黑金纸质版背诵笔记











01.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参考书目电子版

西北大学研究生院官网公布的西北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学硕(621+814)、专硕(334+440)参考书目,学研都全都为大家整理好啦!在择校犹豫期或者正式开始看书前,大家可以先看看电子版的书目,了解一下难易程度

备考的后期,大家可能会抛开书本背诵笔记,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哪个知识点想复习书上的表述,就可以翻阅电子版的书目,又方便又省时!

02.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历年真题合集

2019年开始,西北大学不再公布真题,市面上全是回忆版。原版真题每年均由学研独家发布。学研为大家提供学硕(2008—2022)、专硕(2011—2022)历年全部真题。
备考中,真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明确目标院校真题的考查趋势,才能把握好专业课学习的重心和方向。

03.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考研近三年真题解析

在备考后期大家需要学习如何答题,首先需要了解西北大学新闻传播考研的真题如何答。
学研为大家准备了近3年,即2021-2023年学硕、专硕的全部真题解析,10万+字、100多页,干货满满的资料,全都免费送给你!

04.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导师论文集

根据以往的经验,目标院校老师关注的内容往往会成为当年研究生考试命题的重要风向标,甚至成为押题的重要参考指标。
比如:2016年学硕621论述题:宁树藩先生提出:“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对于此定义你怎么看?请予以分析说明。以及2020年西北大学440简答题:简述新闻的“报道说”、“事实说”、“信息说”的定义以及区别。均出自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杨立川教授发表的论文《论宁树藩“信息论”的新闻观》。
所以说大家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多看看目标院校老师的论文,或许在考卷上能似曾相识哦!

05.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全年热点事件解读绿皮书
作为一名合格的新传er,我们必须要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关注时事热点,培养对社会现象的思辨能力,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如果你看过西北大学新闻传播考研的真题,你会发现,从2018年考到的中国有嘻哈、2019年的双十一、2020年的“碰瓷”事件、2021年的信息疫情再到2022年的“手术室”事件,当下的热点事件都可能出现在今年的考题上。

06.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考研上岸壁纸


不整点玄学的东西,备考未免太枯燥了,学研为25西北大学新闻传播考研人er准备了上岸壁纸,快点换上来接好运!

留言区“25西北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即可找学研领取以上资料!


25备考交流群

无法进群的小伙伴,添加学研微信(xdxcxy2015)拉你进群。

26备考交流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