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名词动用(精选三篇)
一、概念隐喻及名词动用的隐喻机制
1980年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她们共同出版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了全新的概念隐喻理论。他们认为,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 不但在语言中, 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思维和行动所依据的日常概念系统, 其本质基本上是隐喻性的” (1980:3) , “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 (1980:5) 。Lakoff在论及隐喻的内在结构时, 使用了以下术语:始源域 (source domain) 、目标域 (target domain) 、意向图式 (image scheme) 、映射 (mapping) 和恒定原则 (invariance principle) 。概念隐喻是一种借助于始源域经验来理解目标域经验的认知模式, 始源域概念为目标域概念的理解提供心理可及和认知参照点 (房晶, 2011) 。换言之, 概念隐喻是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 映射的基础是两域之间概念的相似性和人类的认知体验。隐喻化的思维过程往往是由已知、简单、熟悉、具体的事物, 映射到未知、复杂、陌生、抽象的事物, 使人类能够用语言重新构造自己的体验和经历 (张明杰, 2011) 。
名词因指称现实和概念世界中的事物而具有某种意象;意象图式作为语言信息在人记忆中的储存形式, 把概念世界和经验世界有效的连接起来, 从而为隐喻思维提供可能性。动词表现世界的存在、运动和联系方式, 描述事件的存在状态和变化过程。英语名词动用后会出现语义“增值”, 即“源名词”衍生出动词词义, 而转化生成的“目标动词”同时保留源名词意象图式的滞留义 (房晶, 2011) 。在理解过程中, 读者往往会把源名词的意象与动词所描述的过程进行类比, 而类比正是在两词义概念相似性的基础上, 由源名动词义 (始源域) 到新动词义 (目标域) 的映射, 隐喻意动过程由此产生 (张明杰, 2011) 。
二、英语动物词汇名词动用的数量及类别
本论文参照了高蕾对动物词汇名源动词的统计与分类, 即通过查阅《动物世界百科全书》 (纪江红, 2005, 北京出版社) 和《汉英分类词插图词典》 (广州外国语学院编写组, 1981, 广东人民出版社) , 得到常用动物名词248个。然后通过检索Princeton大学的在线词典数据库Wordnet获取了这些动物名词的动词意义。查阅得出, 名词动用的数量为84个, 占所有动物名词的33.9% (高蕾, 2012) 。动物词汇名词动用后有不同的语义特征, 总共分为六类: (1) 名转动后具有繁衍后代的特征, 意为“产”:pup (生小狗、小海豹) , lamb (产羊羔) 等; (2) 以动物为动作的对象, 意为“捕, 捉, 猎”:rat (捕鼠) , flea (捉跳蚤) , squid (捕乌贼) , prawn (捕虾) 等, 这类动词主要是从有害动物或可食用动物名词转化而来, 其中可食用动物以海洋生物为主; (3) 以动物的外形特征或动作姿势进行语义扩展, butterfly (使成蝴蝶展翅状) , scallop (使成扇形) , crane (伸长脖子) ; (4) 以动物的功用进行延生:dog (用狗追逐) , mouse (使用鼠标) , horse (备马) ; (5) 动物的叫声, 此类动词仅包括cuckoo (杜鹃叫、学杜鹃叫) ; (6) 以动物的动作或性格特征为基点, 进行隐喻或转喻产生动词, 如beaver (兢兢业业的干活) , lark (嬉戏) , ape (模仿) , worm (蠕动) 等, 这类词常被用来喻指人类或事物的动作、行为, 是本文的探讨主要内容。
三、动物词汇名词动用的概念隐喻分析
动物作为自然界中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物种, 为隐喻意动提供了具体丰富的始源域。动物具有不同的体型姿态、生活习性及天性特点, 都可以映射在目标域中, 衍伸出新的动词词义, 传递更多的语义信息。下文以动物的体型姿态、生活习性和天性特点这三类例句, 详细分析名转动词是怎样通过映射, 失去指称意义获得描述意义, 由静态意义衍伸出动态意义, 从而阐释名词动用中的隐喻意动过程。
(1) 体型姿态类
例1.No one can call back the golden old days when the children larked around in the village careless about anything.
例2.She spends her time swanning around the world.
例3.He peacocked through the crowds after being awarded the first prize.
例4.I had to worm my way out sideways from the bench in a ridiculous, undignified fashion.
例句中lark (云雀) 身姿轻盈灵动, 歌声轻快婉转, 英国诗人雪莱的一首《致云雀》更是把云雀的灵气与自由描绘的淋漓尽致。Lark的指称意义是一种鸟类, 基于概念相似性, 转为动词后获得了“嬉戏”的含义;swan (天鹅) 以其优雅恬淡、闲庭信步的仪态为人们熟知, 映射后衍生出“闲逛、随意旅行、悠然自得”的动词含义;peacock (孔雀) 在人们的认知经验中是喜好炫耀、趾高气昂又目中无人的代表, 其动词有“炫耀、神气活现的行走”之意;此外, 像虫子 (worm) 一样蠕动, 像蛇 (snake) 一样蜿蜒前行, 像螃蟹 (crab) 一样横冲直撞、蛮横霸道, 这些都是我们平常所用的修辞表达, 也是在我们认知的基础上, 指称意义从虫子、蛇、螃蟹引申出“蠕动”、“蜿蜒行走、蛇行”及“横行、斜行”的描述意义。
以上例子都是由动物的体型姿态出发, 通过概念相似性, 映射到人的行为方式, 从而获得相应的动词含义。在这一隐喻意动过程中, 源名词失去其指称意义, 不再单指某一类动物, 而获得描述意义, 表述人类与源名词相关的行为, 形象生动, 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 生活习性类
例5.The paparazzi seemed to dog her every step.
例6.She ducked into the doorway to get out of the fire.
例7.After pigging herself on ice cream she went upstairs.
例8.I was back in the changing room wolfing tea and sandwiches.
例句中dog (狗) 通常都跟随在主人身后, dog的动用之所以会发生, 是因为言者在狗和狗仔队之间发现了概念共同点, 由此刻画出了狗仔队紧随其后、对她寸步不离, 我们也不难理解, 为什么paparazzi (无固定职业的摄影师) 会翻译为“狗仔队”, 因为他们在对明星的跟随与追踪上, 确实和狗很相似;duck (鸭子) 喜欢戏水, 经常一头扎进水里, 转用为动词后, 意指“ (为躲避袭击等) 突然低下头或弯身”。这一隐喻意动是基于鸭子“入水”的动作和人的突然“低头或弯腰”的相似性, 从而通过隐喻性思维发生映射;人们对pig (猪) 的形象是再熟悉不过了, 猪通常在吃的时候, 会把脸埋到食物里, 大嚼大咽, 并且咂咂有声, 人与猪吃的方式上也有着典型的相似, pig动用之后可以表达“吃的过量”, 而且有“吃相难看”之意, 体现了隐喻意动;天性机警而残忍的wolf (狼) 会穷追不舍获取猎物, 能挨得住饿, 一旦获取食物便会大快朵颐, 露出残忍的凶相。Wolf在动用后, 有了“吃的多、快而且贪婪”之意, 动词表达神形兼备。
除此之外, mole (鼹鼠) , skunk (臭鼬) 与badger (獾皮) 在动用之后, 形象地获得了“打隧道, 挖地洞”, “欺骗, 赖账”与“吵着要, 纠缠不休”的动词含义。以上例子都是基于动物生活习性与人的行为方式之间的相似性, 通过映射获得动词含义, 不仅有形似, 而且有神似, 使源名词具有了动态意义, 增加了表情达意的生动性与灵活性, 符合经济原则, 凸显了表达效果。
(三) 天性特点类
例9.Kim put my name down for a sponsored parachute jump but I chickened out at the last moment.
例10.For years the British film industry merely aped Hollywood.
例11.Generations of students have learnt to parrot the standard explanations.
例12.He’s been beavering away at the accounts all morning.
例13.He’s now trying to weasel out of our agreement.
例句中chicken (小鸡) 生性胆小, 隐喻为动词后, 胆小的特质会作为概念相似点和认知基础, 被映射为“失去勇气、畏缩、 (在最后一刻) 因胆小怯懦而退场”;ape (猿) 具有模仿的习性, 常常试图模仿所见的人类动作, 这一特点被映射为“照搬照抄”, 凸显了人“像猿一样”盲目、不加选择地照搬;parrot (鹦鹉) 以效仿人言而被人们熟知, 经过训练后可惟妙惟肖的模仿人们说话, 它们可能对自己在说什么一无所知。用作动词后, 意为“机械的模仿、鹦鹉学舌般的重复”, 可以很形象地表达人“没有自己的观点, 人云亦云”的特征;beaver (海狸) 以其勤快、踏实的特点通常被喻指“工作勤恳、任劳任怨的人”, 也是在相似的概念上发生映射, 获得“兢兢业业干活”的词义;weasel (黄鼠狼, 臭鼬) 可谓臭名昭著, 不安好心、狡猾奸诈是人们对黄鼠狼的普遍印象, 在这一认知基础上, 动物的生性特点通过隐喻意动转化成“躲避、躲闪 (责任) , 含糊其词”的动词含义。
此外, monkey (猴子) 、fox (狐狸) 、leech (水蛭, 蚂蟥) 等动物, 也在人们对其天性的认知基础上, 通过映射, 获得动词含义“瞎弄, 学……样”、“欺骗, 耍狡猾手段”、“依附、榨取”。这类基于动物的天性特点和认知经验的名词动用, 不但扩充了词汇的意义, 也为人类看待和描述事物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结语
从认知的角度看, 名词动用是隐喻思维的一种方式, 在不同的事物间创造出相似性, 从而把事物关联起来 (赵爱萍, 2010) 。作为隐喻意动过程, 名词动用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通过以上语言实例我们可以看出, 很多为人类所熟知的动物已经成为人类认知和经验的一部分, 指称它们的名词转为动词后, 不仅可以描述原动物所有的特征和行为, 而且更多的用来表述具有相似特点的人类的体态、行为、生活等。基于概念相似性和人类的认知特点, 始源域中的动物名词通过隐喻思维, 映射为目标域中的动词, 使名词失去指称意义获得描述意义, 由静态意义变为动态意义, 言简意赅, 生动传神, 扩大了词义, 凸显了表达效果, 充分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灵活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房晶.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隐喻认知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1) :66-67.
[3]高蕾.英语动物名词动用的语义分析和理解[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12, (5) :12-17.
[4]刘光正.名词动用过程中的隐喻思维[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5) :335-339.
[5]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6]赵爱萍.名词动用的语用认知解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2010, (2) :7-19.
关键词: 名词动用 隐转喻 分类方法 英汉对比
一、名词动用的分类方法探究
英语名词动用现象因其自身的复杂性而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其中,Clark&Clark分类较为细致直观,故新的分类方法主要以C&C理论为参照。
(一)C&C分类方法考察
C&C将动用名词分为九大类:移位动词,方位动词,持续动词,经验者动词,目标动词,来源动词,工具动词与其他。对其分类方法进行考察可知,C&C搜集的动用名词绝大多数为及物动词且不含隐喻含义,因此其标准在对绝大多数非及物动词及含有隐喻用法的动用名词进行解释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但这两类词恰恰在名词动用中非常常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动用名词的分类进行补充,并对隐喻用法作单独区分。我们从名词动用的认知机制入手进行考量。
(二)对C&C分类标准改进
1.隐喻与转喻在名词动用过程中的作用方式
(1)转喻是构成名词动用的基本机制
“转喻”是用一个概念来指称另一个相关的概念,在名词动用的过程中,以一个名词所指事物来指代与该事物相关的一个动作,这就构成了转喻。因此,转喻是名词动用的基本作用机制。
(2)在名词动化的过程中隐喻也起作用。
隐喻是用一个相似的概念来说明另一个概念,是两个相似的认知范畴之间的“投射”。在名词动用的过程中,虽然名词与其所指代的动词属于同一认知范畴,但名词的使用实际是为指代与之相似的另一认知范畴内的动作,隐喻机制就起作用。
2.C&C分类标准与行为转喻
将名词动用置于转喻隐喻的视角下,可以发现,C&C分类全部属于转喻下的行为转喻,其分类下的小类与行为转喻的小类对应。
3.转喻视角下的名词动用再分类
转喻中因果转喻与名词代替完整事件动词短语的转喻也涉及名词动用的过程。因此,增添这两大类,并对所有大类都区分隐喻用法与分隐喻用法。新增大类例证如下:
(1)因果转喻
事物因果属于同一个认知框之下,当以事物因果相互指代时,若其分属名词与动词两类,则名词动用就此发生。例:
①原因代结果的转喻
The lady felt no inclination to trifle with his happiness.
用trifle这一原因指代“attach little importance to”这一结果。
②结果代原因的转喻
They parted at last with mutual civility,and possibly a mutual desire of never meeting again.该句中以part这一结果指“make... seperated”这一原因。
(2)名词指代完整动词短语转喻
名词与所指动词短语属于名词动用,并区分为名词性转喻与动词性转喻。两者的主要不同在于名词所指代的动词短语的重点。在名词性转喻中,名词所指代的动词短语的焦点就是该名词,补全时只是在其之前补充一个辅助的动词,用法更像是省略动词;在动词性转喻中,名词所指代的动词短语的焦点在动词,更像是零位派生的构词方法。例:
①乡人以公名德
“名德”指“名望德行”,在此句中以名词指代“有名望德行”,因此属于名词性转喻。
②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
“炙”指代“吃肉”,“炙”所指代的动词义“吃”是整个动词短语的重心,该转喻是动词性的。
二、新框架下的名词动用研究——以《傲慢与偏见》与《世说新语》为例
(一)新框架下各大类例证
C&C对原有的八大类动用名词的非隐喻用法做了详细介绍,在这里就不做赘述了。前文已经对新增大类的非转喻用法作了分析。现从八大类中举两例说明其隐喻用法,并对全部新增大类的隐喻用法进行分析。
1.移位动词的隐喻用法
To crown the whole,he meant to be at the next assembly with a large party.
crown属于移位动词,隐喻意义,指居于……之顶的意思。
2.施动动词的隐喻用法
自谓必当阿衡朝政
阿衡是古代贤相,做施动动词,取“辅佐朝政”之义,是转喻,隐喻用法指“贤相”。
3.因果转喻
(1)原因替代结果,并有隐喻用法。
宣武甚器之
器的本意是指“贵重的东西”,这里以因代果“看重”,同时有隐喻意义。
(2)结果代原因,并有隐喻用法。
①阿敬近撮王、刘之标
“撮”是名词,只用手抓取的量,这里用作动词,指“抓取”,是结果代原因的因果转喻,同时,“撮”指“聚集”,是隐喻用法。
4.名词指代整个动词短语转喻,
(1)侧重动词义,并有隐喻用法
Let them triumph over us at a distance,and be satisfied.
此处,triumph指代整个动词短语:win a triumph.强调动词义,隐喻“获得优势而得意扬扬”。
(2)侧重名词义,并有隐喻用法。
闻子名知人
“名知人,即“以知人名”,“名”指“获得名望”,强调名词义。隐喻指“名声、名望”。
参考文献:
[1]Clark,E.V.&H.H.Clark.When nouns surface as verbs[J].Language,1979,55(4):767-811.
[2]Chan,K.M.& James H-Y.Tai. From nouns to verbs: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上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9-154.
词类活用是否是杂乱无章、无秩序可循呢?不是的,只要能准确分析语句的结构,了解把握特定的语言环境,以及活用所产生的语法条件,是能够寻找出其规律性的。
词类活用的范围很广,有动词、数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以及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内容非常丰富,例句也举不胜举。这里,我们只把镜头对准其中的一项,即把着眼点放在名词用作动词上,看看它所凭借的条件有哪些。
先来看下面几个例句:
例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句中的“军”字,即由原名词动用为“驻扎”。
例2:“范增数目项王”。(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句中的“目”,即由原名词“眼睛”动用为“示意”。
例3:“乃使其从者衣褐”。(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衣”由原意“衣服”动用为“穿”。
以上各句中的“军”、“目”、“衣”都是名词用作动词。那么,如何鉴别名词活用为动词?它所凭借的条件有哪些呢?
这主要是看名词在句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在它的前后分别有哪些词,这些词与它构成怎样的语法结构。具体说,我们把它分为以下几大方面:
一、两个名词连成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如果不是并列关系,便有一个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1、主谓词组:
例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意为:于是用丹砂在帛上写上“陈涉为王”,名词“书”动用为“写”。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句中“族”由原名词“家族”动用为“消灭”。意为:消灭秦国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其他国家。
2、动宾词组: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屈原《离骚》)句中的“路”与动词“指”词性一致,由原名词“道路”动用为“走”。意思是:走到不周山然后向左转,指西海作为目的地。
例2:有色者,有者,有味者,有味味者。(列子《天瑞篇》)意思是:有有颜色的,也有分辨颜色的,有有味道的,也有品尝味道的。句中“有者,有味味者”头一个“色”、“味”由原名词“颜色”、“味道”动用为“分辨”、“品尝”。
二、能愿动词“欲”、“能”等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古汉语中,能愿动词后一般接动词,如果能愿动词后所接的是名词,那么它便具备了动词的性质。
例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湖。(荀况《劝学》)意思为:凭借船和桨的人,不是因为他会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句子中的“水”放在能愿动词“能”后,词性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名词动用为“游泳”。
例2: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胡铨《上高宗封事》)意为:是要让我们作臣作妾,让我们成为刘豫。句中“臣妾”、“刘豫”因放在能愿动词后,因而活用为动词。
例3:左右欲刃相如(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原为名词“刀”,也因放在能愿动词“欲”后,因此带有动词性质活用为“杀”。
三、代词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驴不胜怒,蹄之。(柳宗元《黔之驴》)“蹄”放在代词“之”前,因此作为动词同“踢”。
例2:日渐暮,逐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徐宏祖《游黄山记》)意思是:天色渐暗,于是把脚向前伸出,手向后支着地,坐着向下滑。句中的“前”原是方位名词“前面”,现用在代词“其”前,活用为动词“向前”。
四、副词后的名词在多数情况下活用为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副词一般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的,因此,受副词修饰的名词也就具备了动词的性质。
例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这里,“福”原为名词,而此时用在副词“弗”后而改变词性为动词。
例2:江水又东,迳巫峡。(郦道远《水经注》)意为:江水又向东流去,穿过巫峡。“东”原是方位名词,现用在副词“又”后,动用为“向东”。注意,这是在多数情况下,有时候副词后的名词并不一定都用作动词,请看两个例子:
例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例2:环滁皆山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这两句副词“必”、“皆”后的名词“沛公”、“山”仍是名词,不能动用。
五、介词结构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1: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马中锡《中山狼传》)句中的“俎豆”意为“成为俎豆里的食物”。
从例中可以看出,介词结构一般接在动词后作补语。如果名词有了这样的补语,也就具备了动词的性质。
例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意思是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那地方盖房居住,死后就葬在那里。句中原名词“舍”放在介词结构“于其址”前,动用为“居住”之意,而这种情况下的介词结构大多是表示处所的补语。
例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苏轼《前赤壁赋》)
句中的“渔”、“樵”原为名词“渔人”、“樵夫”,因放在介词结构“于江渚之上”前,则动用为“捕鱼”、“砍柴”。
有时,介词结构中的“于”常常省略。
六、名词和某些经常后接动词的助词“所”等连用时活用为动词,且经常放在“所”字等后。
例1:毋为秦所鱼肉也。(司马迁《史记张仪传》)句中“鱼肉”原为名词词性,放在“所”字后,动用为;“吃”。意思是别让秦国当鱼肉吃了。
例2:女几之山干,鹊所巢。《鸲鹆噪虎》“巢”在句中动用为“筑巢”。
七、名词和某些常用来连接动词或形容词的连词如“而”等连用时,活用为动词。
例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张溥《五人墓碑记》)句中的“墓”原为名词“陵墓”,现用“而”连接,活用为动词“修墓”。
例2: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句中原为名次的“衣服”“帽子”因连词“而”活用为“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但请注意,用“而”连接的名词,并不是都能用来作动词。
如:朝而往,暮而归。(欧阳修《醉翁亭记》)句中用连词“而”连接的时间名词“朝”、“暮”不能作动词,只能作状语。
以上这七种方法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常用的。此外,还有一些较特别的:
如: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句中的“鼓”脱离了原名词意,动用为“击鼓”。有时,方位结构前的名词也可动用。
如: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蒲松龄《聊斋志异》)句中的名词“洞”动用为“掏洞”。
综上所述,只有较熟练地掌握了名词动用的基本知识,准确地了解词类的不同性质,才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扎实的基础。
摘要:词类活用离不开语言环境,离不开具体的句子和词组,要通过一定的语法结构才能实现。
关键词:语言环境,语法结构,规律性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2006.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本文链接:http://dcq.tttmy.cn/news/2806.html